“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河北站活动的核心现场环节近日圆满结束。此次活动采取“赏读会+研读行”双轨模式配资门户网官网,创新融合学术解读、活态展示与田野探访,为公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民歌文化盛宴。
图:赏读会现场
赏读会现场,河北师范大学胡小满教授通过对比演唱《小白菜》的四个版本,揭示了民歌变体的文化密码,活动还邀请了石家庄市非遗“闫三妮民歌”传承人赵丽娟、昌黎县文化馆馆长李静和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于宙进行生动演绎。这场赏读会通过舞台呈现,将河北民歌蕴含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艺术体验。而密码的源头,深植于广阔的乡土田野之中,等待着更深入的探寻。
展开剩余78%图:胡小满教授讲解河北民歌
图:赵丽娟演唱《半斤莜面推窝窝》
赏读会之后,河北民歌研读行随即启程。此次的研读团特邀民歌学者周青青教授加入,由导读人胡小满带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展开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
图:研读团来到行唐县武庄村
小院民歌声声传
泥娃娃里见乡情
在行唐县民歌传承人李现文老人的农家小院里,这位80岁的老艺人盘腿而坐,一口气唱了《护城河》《小五更》《套娃娃》《卖饺子》等十几首行唐民歌。其中《套娃娃》唱段尤为动人,歌者将庙里求回的泥娃娃当作未来孩子倾诉,向其细数家中成员与房前屋后陈设,字里行间流淌着夫妇对子嗣的殷切期盼。周青青教授现场指出:“这些看似简单的歌词,实则是研究华北地区求子民俗的活态文献。”李现文朴素的歌唱,承载着行唐人的生活史与深切情感。
图:研读团聆听李现文演唱行唐民歌
春风漫岭谱新调
山民心声沃土深
在晋冀交界的阜平县骆驼湾村,研读团收获了双重惊喜。民间歌手杜呈兰演唱的河北版《孟姜女》,既保留了传统的悲怆基调,又巧妙融入了山西梆子的婉转韵致;顾士翔热情演唱了反映山乡巨变的新创小调,并主动带领研读团参观修缮一新的村口大戏台和两旁商铺林立的街道。行至老槐树下,顾士翔即兴唱起生活对比:“从前是‘石头缝缝里难挣钱’,如今咱日子富足,路不拾遗!”上扬的旋律里满载脱贫喜悦。像杜呈兰、顾士翔这样的新老民歌传唱者,如今常活跃于大戏台——无论是逢年过节的自娱自乐,还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文旅展演,民歌都在此深深扎根,对外展现出蓬勃不息的生命力。
图:研读团聆听杜呈兰演绎《孟姜女》
图:顾士翔演唱反映扶贫后山乡巨变的新创小调
乡间一饭酬歌者
遍访不肯漏一声
作为研读行的压轴环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副主编江玉亭在首都图书馆向研读团展示了40年前的珍贵的原始录音资料。在抢救民歌的过程中,江玉亭曾在尚义县大车店偶遇农妇王凤华,录下452小节的《小放牛》,成为卷中最长民歌之一;又在阳原县饭馆以一顿饭为“报酬”,邀七八位村民唱民歌,一直录到了深夜十点钟,其中石广波的《急船号》至今都是河北劳动号子研究的珍贵资料。
图:江玉亭向研读团讲述民歌搜集过程中的故事
江玉亭以张家口民歌中“门”发“瞒”、保定民歌中“刘阜”被误记为“刘富武”为例配资门户网官网,阐述方言对民歌的影响。谈及民歌传承,江玉亭坦言传统艺术面临衰微,但正定城隍庙会等活态场景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民歌。目前,他正拟重写关于河北民歌的书,已整理基础资料800多张卡片。
发布于:北京市金多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